葫芦丝·巴乌名人介绍

葫芦丝·巴乌艺术人介绍

 梁河县的葫芦丝文化艺术不是无基石的高楼大厦,而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来,由无数的人民群众和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爱好者,不断的钻研和探索,一个基石、一个基石的,一辈接一辈的累建起来。历代来梁河有很多很多的人为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梁河葫芦丝艺术的发展和弘扬做着锲而不舍的追求和努力。老一辈的人们有很多我们已无法查证,而且为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有无数,无法一一进行介绍。下面仅是对在葫芦丝文化艺术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民间艺人和有着较高知名度的专业人士进行介绍。

哏德全:1958年5月生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的一个傣族寨子。自幼深受傣族文化熏陶的哏德全,10岁时就开始跟随祖父、舅舅学习葫芦丝的演奏与制作。每天出去骑马放牛,总是会随身带着他的葫芦丝,只要一有空闲的时间,就一曲接一曲吹着刚学来的乐曲。长大后,哏德全到梁河糖厂水泵房当了一名工人。那时候,糖厂的空气里总是飘荡着美妙的葫芦丝音乐。哏德全把心思全都放在了葫芦丝上,他不断游走于民间,学习各种民族乐器的制造与演奏技巧,他手里的葫芦丝和吹出的乐曲总是比一般人的要好听。

  带着一身的技艺,上世纪80年代,哏德全走出了大山,来到了昆明,创办了“哏德全葫芦丝艺术工作室”。凭借对葫芦丝的热爱和自小练就的扎实功底,创新了葫芦丝的演奏技巧,并独创性地在葫芦丝的制作上采取了新的方法,扩展了葫芦丝的音域,让傣家人这一传统乐器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制造出了以“哏德全”为商标的乐器,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的葫芦丝新曲,录制发行了一张又一张的专辑。先后担任舞剧《泼水节》,第一届国际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江之吟》等节目的葫芦丝演奏和领唱,有专辑《多情的葫芦丝》录音带。他和杨志宇、李春华共同编著的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声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风神韵》。

  2008年9月16日晚10点10分,著名民族民间艺术家、葫芦丝巴乌制作演奏大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哏德全先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不幸在昆明辞世,为他短暂的50个春秋画上了一个遗憾的句号。记者昨天一早就来到哏德全位于昆明凯苑小区的家中。与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亲朋好友一起缅怀这位中国的“葫芦丝王”。据悉,哏德全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日上午9时在昆明油管桥殡仪馆举行。

  李仲培:哏德全的启蒙老师。1955年2月生于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芒东镇哪勐村的一个傣族寨子里。从小酷爱音乐,童年深受当地名人、民间艺人和龚全国等人的影响,学会了二胡、竹笛、葫芦丝等多种器乐。 1972年9月参加工作,30余年来,一直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演奏员。1980年州歌舞团的演奏员龚全国被国家四大部封为傣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得知后,就写信给龚全国向他请教学习葫芦丝演奏。龚全国收到信后,回信说:你在梁河到芒市太远,我介绍你找我兄弟——李仲培在县文工队,他系统的学过吹管乐,当时哏德全在梁河糖厂当工人,通过龚全国介绍——跟我学习葫芦丝演奏。我就系统地教他学习竹笛的气息技能和音乐基础知识及民族音乐理论。将竹笛的气息、技能、优势和葫芦丝特点、风格相结合,每个星期来上几节课,长达三余年之久,在民间吹奏葫芦丝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演奏技能、乐理等突飞猛进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终于在90年初出现了哏德全的葫芦丝、巴乌演奏专辑,他独特的风格让葫芦丝、巴乌走进千家万户,国内外赞誉不绝。

  李春华:出生于云南,幼年时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就读于昆明师范学校时,师从王绍禄先生学习音乐理论及葫芦丝、巴乌演奏,后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多次收集民间音乐素材,至今从事葫芦丝、巴乌的研究与演奏已有十余载。2000年3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了个人专著《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同年9月录制了独奏专集《节日的德昂山》,2002年4月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个人教学专程《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巴乌》。

  在大学时学的是兵器制造专业。1997年刚被分配在浙江杭州某大型企业工作时,浑身是劲,一心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干出一番成绩。但生活并不如他想象,企业复杂的人事纠葛、低效的工作作风,让他觉得现实和理想落差很大,作为一个男人因为机制的原因甚至无法为自己的家庭提供一个小巢。如此种种,他感到日益苦闷。1999年,工作之余他一个人去了云南旅行,偶然听到云南地区那种特有的葫芦丝音乐,葫芦丝那柔情、飘逸的乐声,如同天籁,一下子便钻到他的心灵深处,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生性埋藏着的自由、浪漫、热情和返归质朴的渴望,这一刻都被葫芦丝激发腾飞起来了,于是他买下了平生第一只葫芦丝,并打听到葫芦丝大师哏德全的地址,专程赶去拜师。

  葫芦丝从此成了释放他心底热情和痛苦的最好伴侣。2001年他告别原单位,做电脑营销、工业项目、广告策划等,但都未成功,幸好身边还有把葫芦丝伴他走天涯,每天业余时间他都坚持学吹葫芦丝。葫芦丝是他当时唯一的精神寄托,他为抚慰自己的心灵而吹奏。

  李贵中,彝族,出生于1961年7月,云南楚雄人。云南艺术学院管乐副教授,中国管乐与云南少数民族管乐演奏家。

  李贵中1987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从事管乐教学近二十年。由他编著的葫芦丝与巴乌教材深受业内人氏认可与各界好评,并被列为葫芦丝巴乌教学指定教材及考级教材,其独到见解与精湛的演奏技艺为中国管乐特别是少数民族管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十年的教学中,他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学生,现已奔赴省内外各文艺团体及各大专院担任骨干演奏员及骨干教师,可谓:桃李满天下,管艺传八方。云南各大电视台、电台及各大音像出版社特邀演奏,并先后赴日本、美国、新加坡、缅甸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及学术交流,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民族管乐艺术。

  龚全国,1950年4月出生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傣族葫芦丝演奏家。

  1973年,他进入州民族歌舞团。在1979年云南省创作节目调演中,他的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震动了春城舞台,令外国朋友赞口不绝。从1980年开始,他那美妙动听的葫芦丝旋律,飘出云岭高原,飘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80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他荣获葫芦丝演奏优秀表演奖。1982年在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中荣获葫芦丝、象脚鼓表演一等奖。1983年,他被国家民委、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傣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同时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家演出团赴内蒙、宁夏、青海、广东等地演出,所到之处,皆受欢迎。1984—1986年曾两度赴日本访问演出,所演奏的代表曲目《竹林深处》、《德宏美》被日本广播电台列为专题节目播放。

  1987年,他到云南艺术学院深造。学习期间,他撰写的《浅谈葫芦丝的演奏艺术》论文受到了好评。近年来,他又相继改革成功傣族民间乐器金角琴(牛角琴)、象脚鼓琴、琴等。1991年4月,他在赴泰国演出中,金角琴、葫芦丝,还有景颇族民间乐器吐良的演奏,深受泰国人民欢迎。

  1991年中秋节,在参加香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节”演出期间,他一人便独奏了4种民族乐器,使香港观众耳目一新,高度评价。他不但能演奏,且多数独奏曲皆为自己所创作。

  他创作的代表曲目有: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与人合作)、《德宏美》、《十二马》、《晚霞》、《进新房》、《心里话》;象脚鼓琴独奏《赶摆之夜》;金角琴独奏《泼水节》、《石林曲》;吐良独奏《守包谷》;竹筒琴独奏《童年》;琴独奏《小河边》等。

尚云禄,国家二级演奏员。他从事专业音乐工作四十年,曾多次出访亚洲、西欧、北美许多国家。在国内外访问演出时用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巴乌独奏表演,深受观众好评。

龚家政,葫芦丝老师,葫芦丝制作家。

焉铁华著名的民族管乐演奏家。

李志华,李志华 云南昆明市人。昆明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系竹笛、葫芦丝巴乌教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湖南省音乐家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他自幼先后跟随著名演奏家、作曲家林荣昌、哏德全老师学习葫芦丝,后来又师从云南艺术学院杨建生教授学习竹笛演奏。在大学期间,他主修竹笛专业,并热衷于民族音乐理论学研究,经常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他的演绎细腻、委婉,独具民族风格。他创作的代表曲有《苗家花山节》、《彝山乐》、《欢乐的山寨》、《节日的景颇山》等……其中《苗家花山节》被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定为考级曲目。

他曾受到多家出版社及唱片公司的邀请,录制出版了多张个人演奏专辑。编著了《葫芦丝巴乌演奏教程》一书。还被邀请参与电视剧《背时贪花》、《打工仔》的音乐伴奏。并先后在河北、武汉、湖南、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地成功举办了多场音乐会。曾应邀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同时还担任多种大型艺术晚会开幕式等音乐的领奏和独奏。

2005年10月,他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民族乐器比赛,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艺术院校奖——少数民族乐器演奏铜奖”,被文化部领导誉为“中国最年轻有为的演奏家之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电视台、怀化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做了专题报道,多家网站转载了其音乐作品。

李志华不仅精通竹笛、葫芦丝、巴乌,他还精通吐良、芦管、俄芘、埙等多种民族吹管乐。他培养的学生参加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成绩优秀,并多次在国家、省、市的比赛中获奖,被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其个人传略被收入文化部编辑的大型中国艺术文献《艺术中国——中国艺术丰碑与著名艺术家概览》一书。

张  笑,葫芦丝作曲家,葫芦丝演奏家。

张文俊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云南民族管乐演奏家,教育家。

杨建生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云南民族管乐演奏家,教育家。1964年毕业于五年制大学本科笛子专业,毕业后先在文工团工作,1979年到云南艺术学院任教。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云南音协会员。
  杨老师在云南艺术学院任教期间,担任过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民乐教研组组长,附属艺校领导小组成员和音乐科科主任,院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几十年来主要从事演奏、教学、创作、指挥等工作。在参加的数千场演出活动中,大多数从事独奏(笛子、葫芦丝等)及创作作品参演,并担任过双簧管(Oboe)、长笛(Flute)的演奏工作。
  主要作品有《春城抒怀》、《驾驶员之歌》、《迷人的葫芦箫》等笛子、葫芦丝、巴乌独奏曲近20首;《金沙江上》、《红军走过的地方》、《彝山风情》、《昆明的三月》等独唱、重唱、合唱作品20余首(部);编著竹笛教材《笛子高级练习曲十八首》、《笛子音乐会练习曲十首》等;为《甜蜜的事业》、《蝶恋花》等多部正式公演的大中型戏剧进行过音乐创腔。
  杨教授从事音乐事业几十年中,作风严谨,严格要求,教学方法独到,培养了大批民族管乐演奏方面的人才,其弟子大多数在全省各地专业团体从事专业演奏工作,其中有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李贵中、昆明市歌舞团民族管乐演奏家张跃雄、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张文俊等一批优秀演奏人员,为云南的民族音乐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杨教授独立研制的“yy-88型”改革加键葫芦丝获曾云南省文化厅科技成果特等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89年度乐改领域最高奖之一)。该成果已载入国家科委专刊《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中华英才》画报曾对其作过刊照专介。

张殿英1939年生于山东临沂,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长会兼秘书长,曾任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
  从事专业作曲的40余年中,创作10余部电影、电视音乐;200余首声乐、器乐曲。代表作品有:民族交响诗《岳飞》,二胡独奏曲《母亲》,琵琶协奏曲《民族》,大胡协奏曲《人生》,民族管弦不《载歌载舞庆佳节》、《中华进行曲》等,其中《岳飞》等作品在全国性创作比赛中多次获奖。

字向清云南著名的民族管乐演奏家。自学成材。从事演奏三十多年,掌握了白族“唢呐”、汉族“唢呐”,“巴乌”、单双“小闷笛”、“葫芦丝”,“管子”、“咔腔”,“莪芘”,“芦管”,“洞巴”,“古陶埙”等多种民族管乐的演奏技巧。1989年曾获云南省首届民族器乐大奖赛专业组二等奖,他在新加坡、日本及台湾的演出, 均获好评。

张 贺,自幼喜爱音乐,6岁学习竖笛,10岁学习手风琴、钢琴,16岁学习竹笛。在2001年1月8日获宁夏第四届音乐教学成果评比中学组(器乐)一等奖,2005年8月首届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青少年艺术人才大赛(宁夏赛区)荣获青年组器乐优秀演奏奖。

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虚心好学,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音乐教育、表演活动,受到院领导、教师、学生的好评,在校期间担任葫芦丝教师。在2006年7月参加了昆明第二届葫芦丝、巴乌全国邀请赛,演奏云南葫芦丝王子李春华的新作品《打跳欢歌》,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金奖。

在2006年8月参加了中国民族管弦音乐学会主办的北京2006年葫芦丝、巴乌全国邀请赛,以青年组总分第一的成绩又获金奖。鉴于在葫芦丝、巴乌艺术事业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特批准为中国民族管弦音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员。07年编写的葫芦丝教学教案《打跳欢歌》被《中国竹笛》、《笛友之家》杂志首刊发表为本刊热点。

杨声,原名杨陶,1948年11月28日生于大理州鸡足山下一白族书香世家。

 杨声,自幼酷爱民族乐器,早在前卫小学读书时,就在南窖塘向民间艺人薛仁学会制作吹驹(埙)及中国传统的吹奏秘法。1955年至1969年,他在昆明读完小学,中学后,响应国家号召到德宏州盈江县插队落户。他自学笛子,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当知青期间被傣族的葫芦丝等少数民族乐器深深吸引,后在街道工业工厂任厂长时期,到全省各地调查了解民族乐器的文化资源及其种类,形制,并向民间艺人学习制作和演奏艺术。他感到:“这些种类繁多的乐器,从音色到形制令人叹为观止,激动不已。而这些乐器无人传承,器失声亡的现状又使我感到不安和,思虑若有所失”。

 从1975年起,杨声立志献身民族乐器的研制和开发,他饱尝人间艰辛,经过20多年的奋斗,先后创制改革的乐器有:古陶埙,巴乌,葫芦丝,洞巴,俄比,波搏,吐良,双管巴乌,必鲁,芦管,陶编钟,弓笛等近20种,尚未公开的还有杨式太古琴等五种,另还发明了钢琴弦槌涂剂及“阴阳水”。

 杨声将祖国传统“阴阳学”的原理运用到乐器制作。在音响方面求阴阳平衡,刚柔互补,至使其音色获得特异性的良好而倍受国内外专家们的欢迎,多次在博览会上其参展的乐器均销售一空。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乐器事业,他分批地向国内的各类音乐院校,乐团,表演艺术团体和演奏家,贫寒有志的学生以及海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赠送了价值数万元的民族乐器。

 杨声在国际,国内已获重奖的乐器、涂剂有:弓笛,1989年在中国首届乐器博览会上获优秀产品奖,并申请了中国专利。并荣获美国首届国际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博览会暨国际荣荣评奖会国际金奖;古陶埙,1991年在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银奖;钢琴弦槌涂剂及“阴阳水”,1990年在广东第二届国际专利和新技术产品展览会上获铜奖;1993年又在全国科技成果评选会上获中国爱迪生杯金奖。

 杨声——一片丹心献给祖国的民族音乐事业,目前他正为我国的民族乐器走向世界再创辉煌,孜孜不倦地奋发,拼搏!

冯绍兴,男,傣族,生于1945年,梁河县勐养镇帮盖村人,2001年初云南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人荣誉称号。冯绍兴被当地群众称为“筚朗道撒那弄”(意为葫芦丝的大师父),是名人“葫芦丝王子”哏德全的启蒙老师。冯绍兴15岁学会制作和吹奏葫芦丝,为扩大葫芦丝的音域,增加葫芦丝的音色,曾作出过探索和改进。25岁时,所做的葫芦丝在勐养家已小有名气,畅销州内外,销售量逐年增长。2004年,制作销售葫芦丝500多支。2002年,由梁河县文体局推荐其参加德宏州举办的农村文艺汇演活动,荣获葫芦丝演奏一等奖。他的后辈都在其影响下,爱上了葫芦丝并传承下了葫芦丝制作和演奏技艺(图16)。他的儿子冯怀利,现年32岁,已单独“出师”制作和演奏,多次参加各级举办的文艺演出活动;外孙女雷团英(13岁),孙子冯组全(10岁)、冯祖成(9岁)也已基本掌握了葫芦丝吹奏技艺,已能表演两首、三首曲子,就边两岁半的孙子冯祖兴一听到葫芦丝声,也颇有模样的摆弄姿势,“演奏”一番。

莫安荣,男,傣族,生于1954年,梁河县勐养镇芒轩村芒岗人。2002年被省文化厅评为民族民间艺人荣誉称号。莫安荣15岁开始学习葫芦丝吹奏,文革期间曾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偷偷的藏起了心爱的葫芦丝,直到1998年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受到重视才重新演奏葫芦丝。莫安荣自豪的带些羞怯的对我们说:“我的媳妇就是用葫芦丝‘串’来的,以前我家穷得叮当响,如果没有葫芦丝,我根本找不到媳妇”。莫安荣使用的葫芦丝很特别,是民间传承的音列不正规、孔距均等的葫芦丝,葫芦直径约为30厘米,主管孔距为10厘米。莫安荣曾多次受到云南省电视台和其它慕名而来的人的采访和录音,曾多次被邀请参加各级举办的各种庆典活动表演葫芦丝。现在是勐养镇葫芦丝业余演出队——古调队的骨干队员。

杜德光,男,傣族,生于1971年,梁河县勐养镇芒蚌村户养人。杜德光生长在葫芦丝文化的繁衍地――勐养,自小耳濡目染,迷恋上了葫芦丝。1989年,他利用空余时间向哏德全请教学习葫芦丝的吹奏技巧。1994年,又拜芒蚌村的老人沙永明(沙永明,男,傣族,生于1931年,以精湛的葫芦丝制作技艺和吹奏技艺名扬当地,现已故)为师,学习葫芦丝的制作技术。1997年杜德光走上了以葫芦丝为伴的人生历程,曾先后到瑞丽、缅甸木姐、南坎交流演出,销售葫芦丝。1999年昆明举办世博会,他又闯到昆明租摊零售葫芦丝。两三年后搞起了葫芦丝工作坊、专门制作、批发、零售葫芦丝,主要销往西双版纳、湖北、湖南、四川、上海、北京等地。制作葫芦丝销售已成为他们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钱有周,男,傣族,生于1949年,家住芒东镇罗岗村。钱有周从小受葫芦丝文化的熏陶,15岁就会吹奏和制作葫芦丝,如今他的葫芦丝制作技艺和吹奏技艺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他家里总是非常热闹,有来向他学习葫芦丝吹奏和制作技艺的村民,也有三五成群的村民集聚到他家让他表演葫芦丝。而且每当地方政府和村寨开展文艺活动时总要邀请他去表演一曲葫芦丝。钱有周制作葫芦丝40年来,制作技艺日趋娴熟,葫芦丝销售量逐渐增多,2004年,钱有周共制作销售葫芦丝300多支。

龚加铭,男,傣族,生于1950年,梁河县遮岛镇人,二级作曲家,龚加铭自动受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爱好器乐演奏。龚加铭1996年参加梁河县文工队,1984年任梁河县文工队队长,1987年调入德宏州剧团。在梁河工作期间,

  他大量收集了民间文化素材创作,在葫芦丝独奏作品创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创作了葫芦丝独奏曲《银泡下的刀光》(景颇族)、《节日的德昂山》(德昂族)、《可爱的小象》(少儿乐曲)等大量作品。其中:1979年在梁河期间创作的《节日德昂山》成为葫芦丝演奏者们的保留曲目,其业绩被收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中。

分享 :
限时免费
立即开启线上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