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

 

说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了,我们的葫芦丝音乐是大量采用电声伴奏的,其“二度创作”其实是制作伴奏者而不是表演者,从而限制了表演者的发挥。很难想象一首将速度、力度甚至是演奏时值(散板节奏、自由延长号部分等)都定好的音乐伴奏,表演者还能进行怎样新的诠释,这种“卡拉ok式”的表演突出表现出葫芦丝表演的“自娱性”而不是“艺术性”,当然,我这里所指的“艺术性”也就是严肃意义上的音乐艺术了,这也是葫芦丝基于“好学”而受众面较广,但专业音乐院校难以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三度创作”的欣赏者呢?往往是现场聆听的感受还不如听碟子好,首先是现场带伴奏的表演形式限制了欣赏者的想象空间,其次是现场电声(而不是原声)音响效果肯定不会有后期制作经过美化了的效果好,这是肯定的,同是电声的音乐,录音棚的环境和器材、后期美化、甚至是多次录音的结果是现场表演时的电声效果没法比的,这反倒降低了葫芦丝表现的“艺术性”,说明葫芦丝的带伴奏表演就成了一种“遗憾的艺术”,而对于欣赏者的“三度创作”也就没有意义了。

葫芦丝的带伴奏表现形式对于演奏散板或是自由延长号部分的影响最大,这部分音乐要求节奏处理较自由(但要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但结果这种自由被伴奏固定为同一模式,常见于乐曲引子与尾声部分,如《月夜》、《竹林深处》等许多作品,引子与尾声合伴奏时总感觉不能酣畅淋漓。而哏德全老师的《古歌》和赵洪啸老师《野狼》这类不用伴奏的作品反倒体现出其特有的艺术特点,魏仕健老师的《黄河恋》以葫芦丝加麦克风来平衡民族管弦乐队的音量的形式体现出协奏曲的形式,在葫芦丝表演上有所创新。魏仕健老师是十分重视伴奏的作用的,在潍坊与他的聊天中,他谈他的作品配器时说,他是把葫芦丝与伴奏作为一个整体的音乐来对待的,把葫芦丝作为音乐作品中的一种音源,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音乐成品的整体效果很好,但对于“葫芦丝独奏曲”这一体裁而言却大大削弱了葫芦丝的“独奏性”,如《藏香》,这首作品的整体性很好,但脱离伴奏,葫芦丝独奏部分甚至很难表达乐曲主题。

葫芦丝带伴奏的表现形式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这种选择造就了今天葫芦丝发展的繁荣,却也降低了葫芦丝音乐作为艺术音乐的“艺术性”!但也欣喜地发现她还在不断发展着,新的表现形式必然会提高葫芦丝音乐的艺术表现魅力,从而使葫芦丝乐器发展到能与笛子、二胡、古筝等民乐同等的地位。

分享 :
限时免费
立即开启线上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