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痴”结缘葫芦丝

“葫芦痴”结缘葫芦丝
马苙钧不仅会吹,而且还会修理葫芦丝,他对葫芦丝的研究成果已经被一些生产厂家应用

“葫芦痴”结缘葫芦丝
马苙钧的妻子也受夫君影响爱上了葫芦丝

“葫芦痴”结缘葫芦丝
葫芦丝爱好者和马老师一起切磋技艺

“葫芦痴”结缘葫芦丝
艺术团葫芦丝队的成员穿上少数民族服装准备演出

“葫芦痴”结缘葫芦丝
这是小马从云南收购来的一把最怪异的葫芦丝

  33岁的马苙钧,和别人谈起葫芦丝总是眉飞色舞的。每当人们从他家门前经过,都会听到优美的芦丝声,恍若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走进他的家,就像是进了一爿民族乐器店,桌上摆的、墙上挂的,地上一箱箱叠着的,全是葫芦丝。他从云南等地买回的各色葫芦丝和其他民乐器到底有多少,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了。附近的居民都管他叫“葫芦痴”。

  1999年,当时还是杭州市某大企业员工的马苙钧,去了一趟云南西双版纳,无意中见到了傣族葫芦丝演奏大师哏德全。大师那极具穿透力的葫芦丝乐声一下子迷住了小马,于是他买下了平生第一把葫芦丝。从此,非常善于自学的小马,一边在企业上班,一边自学葫芦丝,并且很快就掌握了一般的演奏技法。后来,小马发现自己吹出来的声音和哏大师吹出的声音明显不同。他就想,在杭州自学,只能停留在一般性的演奏技巧上,很难再有进步。这时,小马玩葫芦丝已经玩出了瘾头,很难满足于“业余”的水平。于是,这位“葫芦痴”竟然辞去了收入还不错的工作,长年奔走于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拜哏德全、李春华等名师学艺,成了专门从事葫芦丝吹奏和研究的自由职业者。小马还长期深入西双版纳、大理、丽江等地体验少数民族生活,了解当地民乐与少数民族生活的联系,从中探求葫芦丝等少数民族乐器演奏的奥妙。几年下来,小马已成为葫芦丝演奏高手,而且被吸收为中国葫芦丝巴乌学会会员,不久又成为该学会的理事。

  2005年7月,下城区少数民族艺术团成立,马苙钧被推荐为葫芦丝队指导老师。从那时起,他还在天水街道民族艺术馆义务教授葫芦丝,至今已带出了1000多名葫芦丝爱好者,其中有60多位被吸纳为艺术团成员,其中就有壮、藏、满、维吾尔、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朋友。葫芦丝爱好者们以芦丝会友,以丝声传情,平常大家一起练琴,切磋技艺,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他们还自己组织了葫芦丝旅行团,前往云南葫芦丝的故乡,听原生态民歌、看原生态舞蹈,了解傣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风情。藏族朋友仁真旺姆、壮族朋友覃建莉,都是从企事业单位退休后来到艺术团的。他俩在学吹葫芦丝的同时,还利用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长,与大伙一起编排芦丝舞,设计民族服装,把葫芦丝演奏和舞蹈结合起来,使节目多姿多彩,更具可看性。他们创作和编排的节目,常常受邀参加省、市、区公益活动的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载歌载舞的葫芦丝节目,自然成了少数民族艺术团的保留节目。

  “没想到学葫芦丝的人会有这么多,”马苙钧感叹道。他的话语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这种民族乐器声音幽雅,而且简单易学,所以老少皆宜。今后,我们的葫芦丝队伍还会不断扩大,会有更多的朋友喜欢这种优秀的民族乐器。”现在,参加葫芦丝培训班的人越来越多,马苙钧除了在社区里教葫芦丝外,还经常到一些大专院校给大学生讲课,普及葫芦丝和民乐知识。

  小知识

  葫芦丝是流行在傣、彝、阿昌等民族中的乐器,又称葫芦萧。葫芦丝虽然是用葫芦做的,但它的发音却是由铜质的簧片经过气流的振动所产生的,音域相对比较窄,但音色优美、亲切,善于表达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的发音如丝绸抖动般的飘逸、轻柔,所以被称为葫芦丝。
分享 :
限时免费
立即开启线上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