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教师研修班的学习笔记

2011年10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了第二次葫芦丝教师研修班的学习,几位老师分别从气、指、唇、舌等方面给我们进行讲解,分析。

   6号,是我们头一天开课,何维青老师的几句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说:我们这次可以说是一次交流活动,大家没有上下级关系,都是朋友,绝对没有某某大王,八仙过海,七仙女,四大金刚一说,要真的把艺术搞好,先要做好人。接着,给我们介绍了葫芦丝的来源,组成构造,演奏姿势及要领。乐器这种东西要想学好,必须要肯下功夫,有句话说得好:千日管子,百日笙,笛子一天能哼哼,可见,要想演奏好,需要坚持练习,并讲求合理的方法。
   葫芦丝这种乐器,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是傣族,哈尼族,阿昌族乐器,但具体的发源,还有待考证。葫芦丝看似简单的乐器,但要想真正的演奏好,把内容完全的表现出来,是非常难的,一点都不比笛子容易。
   葫芦丝的结构:吹嘴,葫芦(起到共鸣箱的作用),中间的主管,一根副管发6音,一根副管发3音,穿绳孔,有这几大部分组成
   演奏姿势也要规范,首先要尊重艺术,现在演奏乐器的姿势各式各样,我们反对这种破坏艺术的行为,何老师还特意编了顺口溜:头要正,胸要挺,乐器停,腿放松,左手上,右手下,歪七扭八最可怕,指肚按孔要严密,千万不能跑漏气。
吹嘴:不要含的太多,也不要完全在外面,含少许一点,就可以了。
手:成两个弧形,手指自然弯曲,不能发僵。
运气:规范的用气:气沉丹田,要注意胸和横膈膜的配合,还让我们每个人亲自体验了何老师的运气,让我们找到感觉。
   具体的方法,王朔老师会给你们讲,他对用气,很有研究,还特意请教了一个外科大夫,看了解剖,从生理结构上研究用气的问题。
   并且特别指出,一些朋友在演奏过程中,因为很多都是吹过笛子的,所以虚指颤音的方法容易混淆,葫芦丝的虚指颤音是隔孔打音,打半孔。
   下面何维青老师详细地讲解并分析了《迎春》这个曲子,这个曲子表现了,春天来了,春的气息带给人们吉祥,幸福,友谊,带领大家一起练习。之后,我们欣赏了何维青老师在2002年北京春节晚会现场演奏的《迎春》和考级示范中,学生演奏的此曲,大家分为吸取优点,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东西练习。并且在下面单独指导有个别问题的同学。

   王朔老师给我们着重,讲解,剖析了人体的结构和在葫芦丝上的用气方法。要想一个曲子吹出味道,吹得细腻,这对气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首先,简单说明:葫芦丝上3最轻的气流吹,5 6 7 重吹,1 2 3轻吹,5  6再轻吹,然后给大家简单的画了一张人体胸腔腹腔图,由上向下给人家介绍了,颈肌,胸大肌,腹肌,背肌,间肌的位置,隔肌:就是在胸大肌和腹肌之间,分上下膜。我们说的气沉丹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气直接进入丹田,事实上胸腔和腹腔之间是封闭的,我们的气往下沉,实际上是横膈膜下降,一般人可以下降不会超过8cm,我们学习管乐,经过训练,可以下降达到8~12cm,吹之前,保证口腔干静,最好漱口,吹葫芦丝的时间,每次不宜过长,吹完后,要把葫芦丝里面的水汽晾干,吹葫芦丝,练习气息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找对呼吸的位置,做到吸气深,腰部有胀感,并且学会控制气息呼出的速度,练习时,吸气后,坚持屏住呼吸,然后慢慢的向外呼气,并发出声音,坚持时间长为好,贵在坚持,这样每天坚持练习5分钟,练习半年,你的气息会有很大提高。尤其是练习气息的有强到弱和腹颤音,腹颤音,并不是喉咙控制,而是用腹部控制,肌肉的控制,喉咙是放松的,不能较劲。否则声音发紧,就像唱歌一样,高音时要把胸腔打开。随后,指导我们吹了一些初级曲目,主要是让大家体会气息的变化和控制方法。

   王铁锤老师第二天早早来到我们的教室,已经70多岁的他,很不容易,而且赶上刮大风,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并且都和他合影留了念。
   王铁锤老师给我们讲了吹奏方法,和气息的力度表现,并做了示范。还介绍了一些教学方法,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了解各地方的民歌,积累素材,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民歌,对学生进行节奏,乐感方面的训练,并且教学生演奏曲子之前,有必要介绍乐曲的背景,民歌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找到感觉。学习要从简单到复杂。然后给我们示范了他自己作的很多曲子,其中有各地方的民歌改编而成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味道都一一展现给我们。
我们非常佩服老人家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

   于天佑老师的乐器很是珍贵,都展示给我们看,我们大开眼界,纷纷拍照。重点给我们分析了他的作品《金色的孔雀》,这个曲子,我们吹得都是改编以后的,与原版有很大出入。我们先按照他的原作,修正了曲谱。之后,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曲子的背景,这个曲子是他1976年创作的,很有舞蹈性,概括一下曲子的大概意思:描写在孔雀的家乡——云南德宏地区,太阳升起来了,一只孔雀召唤同伴,进入到中板的地方,描写两只孔雀在舞蹈,随后进入快板一群孔雀在一起跳舞,舞姿各式各样,双吐部分达到曲子的高潮,突然嘎然而止,所有的孔雀停下来,一只孔雀独舞,尾声部分描写了舞蹈过后,大家转入一天的生活。曲子的技巧和气息,于老师也分别给我们详细指出,这个曲子吹得很大气,不用很多滑音,要求吹得干净,大方。通过于老师带领大家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我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还给我们指导了竹林深处这个曲子,带领大家练习了几遍,并且还给我们一部分人进行单独指点,比如,我让于老师指点了我的渔歌,受益匪浅。

   王次恒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经历经验。也强调了演奏乐曲是,气息力度变化,和演奏时的感觉及台风。介绍了一些他写的小练习曲,非常实用,在他的教材上,各种不同的练习曲分别练习,气息,技巧方面都涉及到。吹曲子最重要的就是气息的练习,并且每天坚持练习,绝非一日之功。然后给我们讲解了他创作的《傣寨情歌》(这是我百听不厌的曲子),重点说明了曲子印子部分的气息控制问题,并且一定要把感情带出来,还和我们谈了与乐队配合的细节。随后,给我们做了示范,重点让我们练习了,这个曲子的引子部分,我们一一吹给他听,并给我们每个人都指出了不足之处,教我们怎样练习。同时指出了曲子的重点,难点,我们都很认真的练习。有了不少提高,掌握了很多技巧。并且介绍了他的一些舞台经验。

李春华老师分别介绍了各种技巧的运用:
1.演奏细节:手指,气息,舌
手指:手形——放松,自然,美观
李春华老师特别强调了指感,就是手指上要带有感觉,换句话说就是接触音孔的不同,发出的音截然不同,要想让发出的音,有不同的味道,首先手指的感觉要到位,有力度,又有弹性。(给我们做了示范,并让我们每个人去体会)
气息:由强到弱的练习尤为重要
舌:双吐,我们大部分葫芦丝演奏者,都是双吐时苦音不行,所以可以单独练习苦音。
虚颤:隔孔打音,并且打半孔,颤的速度,根据曲子需要而定。要表现出象拉弦乐器中的揉弦一样的效果,比如牧歌(示范,并让我们每个人都试吹),并告诉我们不用风格的乐曲,虚指颤音的不同处理方法。
腹颤:也是由强到弱的气震音尤为重要。
音乐中 忌讳重复 ,要学会腹颤和虚指颤音的配合运用,一般来讲,欢快的曲子用到虚指颤音比较多,抒情的曲子,用腹颤音较多,1、2、3、5、6这几个音,用到虚指颤音多,低音6 、低音5用到的腹颤较多。处理曲子时,要有机结合。
傣族音乐的特色:滑音,一般是低音6和1之间和3与5之间 用到的滑音很多,再有就是虚指颤音,尤其是3的虚指颤音,用到很多。
唇:尤其在吐音的时候,唇的动作小,速度快,这样干净利索,又避免了双吐时的咕音出现。
   随后,根据大家的问题,李春华老师现场演奏了多情的巴乌,做了颤指的示范,和赛马这个曲子里,低音6和1的气息转换,和这个曲子里的吐音示范。
下午李春华老师讲到了关于乐器维修方面的问题。筒音偏低时,除了挖孔的方法,可以用小刀由簧片根部向尖部方向,小心打磨簧片的尖部。反之则反。
   乐器由于温度原因,造成的音准偏差,尤其在演出时,上台前,一定要预热乐器,方法是把前面的6个音孔按住,向第7音孔哈气,这样不仅将簧片预热,而且还是整个竹管都得到充分的预热。
   如果乐器的音准整个都偏高过偏低,可以通过调节葫芦丝主管上簧片一端的塞子来调节音准,具体方法是,如果整体音偏低,可以把靠近簧片一端的塞子向里推。反之则反。
   最后,李老师根据我们的演奏进行个别指点。使我们都有了很大进步。

   最后一天,我们进行考试,也可以算是学习的汇报,大家都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受到领导们的赞扬,并且几位领导在乐器改良,演奏技法,教学等方面分别作了重要的讲话。还慰问大家的生活情况(因为很多是外地特意过来上课的)。最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并合影留念。都表示这次活动非常好,几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指点,使我们不仅在艺术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不但增进了有益,而且大家互相交流经验,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大家互相鼓励,表示要争取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葫芦丝演奏者。

分享 :
限时免费
立即开启线上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