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识别大、小调式
大、小调体系内的调式有六种之多,在实际音乐作品中,这些调式的各音也很少以音阶形式出现。那么,我们如何对姿态万千的具体作品进行调式判断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依据调号:如果乐谱有调号,可以轻易地确定调式。如一个升号为G大调或e小调,一个降号为F大调或d小调等等。而且调号能指示我们进行第二个步骤--寻找主音的方向。
(2)明确主音:根据大、小调的几个稳定音常作为旋律的骨架音这一特点,可以首先看旋律的结束音,因为大多数作品都结束在主音上;二是看开头或重要的节拍位置上的音,因为这些结构位置上的音也常常是主音或主和弦中的音。
(3)依据临时升降记号:和声大、小调与旋律大、小调的第Ⅵ级音和第Ⅶ级音,都是用临时升降号记谱的。如果乐谱中出现了带临时记号的音,就应首先分析它们是不是和声或旋律调式的特性音,抑或是调外变音。如果乐谱没有调号,所有音级全带临时记号,可将所有升降号按调号序列的次序"入座",不能按序进入调号"席位"的,就可能是和声或旋律调式的调内变音。如有既非调号又非调式特性音的临时变音,就是色彩性的调外变化音。
(4)根据骨干音:分析旋律进行中出现次数较多、时值较长的音级是哪些,再依据大小调的几个稳定音常作为旋律的骨架音这一特点,推测乐曲的调式。
需要申明的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定要注重听觉的作用。读谱分析只是分析调式的一种方法,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依靠听觉来辨别音乐的调式属性。
二、如何判断和弦的调
熟练掌握各调的各级和弦以及熟练地找到一个和弦所属的调,是运用和弦知识的基础。
首先说明一点,旋律调式因上下行音列不同,各级音上构成的和弦上下行不一致,故为和弦找调仅限于自然与和声调式类别。
1.判断大三和弦的调
首先分析,自然大调的l、Ⅳ、V级和自然小调的Ⅲ、Vl、Ⅶ级上构成的和弦为大三和弦;和声大调由于降低Ⅵ级,Ⅳ级上的和弦成为小三和弦,只有l、V级.fi仍是同于自然大调的大三和弦;和声小调由于升高Ⅶ级,除Ⅵ级上的和弦仍同自然小调一样为大三和弦,V级上又可构成一个大三和弦。据此结论,一个大三和弦应存在于七个(未计算和声调式中同于自然调式的,若加上则有十个)不同调高的自然调式与和声调式中。
第二步,将某一大三和弦的根音分别作为三个自然大调的I、Ⅳ、V级,并分别推断j滚音级与主音的音程关系,找出三个自然大调式。比如作为某调l级音,该音级就是所求调式的主音,可得知是何调;如作为某调Ⅳ级音,则推其下方纯四度为所求调式的主音,得知其是何调;如作为某调V级音,则推其上方纯四度为所求调式的主音,得知其是何调。再找出已知三个大调的三个平行小调;最后,再依此法找一个以该和弦为V级的和声小调。这样,七个包含此大三和弦的调式(三个大调,四个小调)便了然可知了。
下面以G音上建立的大三和弦为例,为其找调。
2.判断小三和弦的调
同样先要分析,在自然大调中,Il、Ⅲ、Ⅵ级上构成的三和弦是小三和弦,而在自然小调中工、Ⅳ、V级为小三和弦;此外,由于降低Ⅵ级,和声大调Ⅳ级上的和弦也成为小三和弦。因此,一个小三和弦也属于七个不同调高的大小调式中(和声大调的Ⅲ级与和声小调的l、Ⅳ级也是小三和弦,因与其同名自然大小调级别相同,不予列人)。
第二步同为大三和弦找调一样,将所给小三和弦的根音分别作为七个大小调式(三个小调,四个大调)的不同级数上的音,逐一找出所属的调。
下面是G音上建立的小三和弦所属的调。例5-22
3.判断减三和弦的调
首先明确,减三和弦处于自然大调的Ⅶ级和自然小调的Ⅱ级上;和声大调除Ⅶ级与自然大调相同为减三和弦,11级上新产生了一个减三和弦;和声小调除Ⅱ级上与自然小调相同为减三和弦,Ⅶ级上新产生了一个减三和弦。这样,一个减三和弦可存在于两对同名的大小调,即四个调中。
例5-23
4.判断增三和弦的调
首先分析,自然调式中没有增三和弦。增三和弦只建立在和声大调的Ⅵ级与和声小调的Ⅲ级上。再将所给增三和弦的根音作为某和声大调的Ⅵ级,向上大三度找到该大调的主音;又将其作为某和声小调的Ⅲ级向下小三度找到该小调的主音。于是得知,一个增三和弦属于两个相距纯四度的和声大小调。
例5-24
以上找调方式,可以用于给其他和弦如属七和弦、导七和弦找调,也可用于给各种音程找调。所有这一类练习,都可参照上述方法。关键在于掌握调内音程、和弦的结构和其所处调式的级别。
第六节五声性调式
五声性调式体系是在人类长期的音乐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从二声音列到三声音列,又从三声音列到四声音列再到五声音列,五声性调式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由简到复的漫长进化的历程。五声调式作为最古老的调式之一,约在公元前2000年就开始应用。五声调式并非中国所独有,印度、日本、朝鲜的传统音乐,远东、非洲以及欧美部分地区的一些民间音乐都应用过五声调式。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应用广泛,属于无半音五声调式。也有以五声为基础的六声调式、七声调式,它们属于这种无半音五声调式的变体,是同一调式体系。
一、五声音阶
五声调式的五个音是按纯五度关系产生的,如以C为起音,即为C-G-D-A-E。以五个音中的任何一个音级为主音,可以构成五种不同排列形式的五声音阶,而五种音阶的共同特征是各音之间没有半音。
我国五声调式的五个音各有一个阶名,如按五度关系排列分别称为宫、微、商、羽、角(发音:jue)。把宫、徵、商、羽、角这五个音分别作为主音由低至高依次排列起来,即可构成五种五声调式音阶,且各种调式的调名依主音的阶名命名。如以宫音作主音,调式音阶由低至高便形成宫(do)、商(re)、角(mi)、徵(s01)、羽(1a)的排列,称为宫调式;如以羽音作主音,调式音阶的阶名依次排列为羽(1a)、宫(do)、商(re)、角(mi)、徵(s01),称为羽调式。其余类推。
完整的调名还包括主音的高度,如主音是宫音,官音的高度为C音的五声调式,称为C宫调式;主音为徵音,主音的高度为D,调式便称为D徵调式。下列是以C为宫音的五种五声调式示例。
例5-2S
同C官系统五种五声调式
C官调
同大、小调式的音阶相比较,五声调式的音阶结构有如下几个特点:
(1)由于音级之间不存在半音关系,五声音阶包含的音程中没有tb--度、大七度、增四度、减五度音程。
(2)宫音和角音间构成了五声音阶中惟一的一个大三度音程,可看作五声调式的特征音程。
(3)相邻两个音级之间的距离是大二度或小三度,因而小三度可视为级进音程。
(4)以大二度和小三度(或大二度)连续两个级进音程结合所构成的"三音组"是五声调式旋律进行的基础音调,形成了五声调式旋法的鲜明特色。
例5-26
由于以上特点的存在,使五声性调式具有了与大小调式相互区别的朴素的风格。
五声调式的骨干音与大小调式基本相同,也是主音与其上、下方纯五度音。但五声宫调式没有下方纯五度音,五声角调式没有上方纯五度音。
五声调式的音级标记,借用大小调的记号,用罗马数字标记。不过,五声调式也按七声调式的音级标记法。
二、七声音阶
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增加调式音级的,即构成七声调式。
在五声性调式体系中,官、商、角、徵、羽五个音是正音(又称正声)。
若要扩大五声调式,必须增加其他音级,这些增加的音级都称为"偏音"(又称变声)。偏音有四个:清角(角音上方小二度音)、变宫(主音下方tb-度音)、变徵(徵音下方小二度音)、闰(羽音上方小二度音)o
例5-28
加入偏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角音一徵音之间加人偏音;二是在羽音一宫音之间加入偏音。五声调式中增加两个偏音即构成七声调式。这类调式是五声调式的扩大形态。
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再增加两个偏音构成的。七声调式的七个音级由低到高顺次排列成音阶,由于所加的偏音不同,可构成三类七声音阶:
(1)雅乐音阶(又称古音阶或正声音阶):是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加入变徵和变宫两个偏音而成。
(2)清乐音阶(又称新音阶或下徵音阶):是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加入清角和变宫两个偏音而成。
(3)燕乐音阶(又称俗乐音阶或清商音阶):是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加入清角和闰两个偏音而成。
三类七声音阶分别以宫、商、角、微、羽五个音为主音,每一类音阶可构成五种调式,三类共可构成十五种五声性七声调式。现以C为宫音,将十五种七声调式列示如下:
例5-29
以上三类七声调式中,清乐调式使用最广泛。雅乐调式在戏曲音乐中较常用,民歌中也可见到。燕乐调式在我国西北部地区的民间音乐中常见。
需要说明的是雅乐音阶中的变徵和燕乐音阶中的闰,都不是临时变化音,而是调式内的音级。但这两个音级前的变音记号却不能记在调号内,而与临时变音一样记谱。三、同宫系统各调及五声性调式的调号
1.同宫系统各调
宫音相同而主音不同的若干调式,称为同宫系统调。其特点是,主音高度不同,音阶结构与调式意义不同,但各调音列是相同的,只是从不同的音开始排列音级而已。如C宫调、D商调、E角调、G徵调、A羽调这五个调式,就形成同宫系统调。
同官系统各调的宫音相同,调号也相同,但调式主音不同。
同宫系统各调由于使用同一音列,不同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乐曲中相互转换非常自然,因为不需要加入任何新的音,只需转移中心音即可。
2.五声性调式的调号
通过同宫系统各调的谱例,我们可以发现,宫调式所使用的调号与同名大调相同,而同宫系统的各调的调号都与该系统官调式的调号一样。因此,确定五声性调式的调号,关键在于明确宫音的音高所在。步骤可分为三步:
(1)先看调式主音是哪一个音;
(2)根据主音与官音的音程关系,找到宫音的音高;
(3)根据宫音高度推出同名大调调号。
如G商调式(无论五声调式还是七声调式),主音"商"为G,官音是商音下方大二度音,因此官音音高为F。那么,G商调式的调号就是与其宫音同名的F大调的调号,即一个降号的调号。再如D徵调式,主音"徵"为D,宫音是徵音上方纯四度(或下方纯五度)音,因此宫音音高为G,D徵调式的调号就是一个升号的G大调的调号。
下面是各同宫系统调式的调号总表:例5-31
升号调
四、如何识别中国传统调式
中国传统调式与大、小调式在旋律进行上有明显差异。要明确一首民族乐曲的调,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视唱(或听)并分析乐曲的旋法,是否以三音组进行作为音调特点,明确其大的类别是属于大、小调式还是五声性调式。
(2)如果确定是五声性调式,根据旋律中各种线索(如大三度的位置和数量、重要拍位上的音,出现频率高的骨干音,尤其是终止音等等),找出调式的主音。
(3)再根据主音推出宫音。
(4)分析乐曲中有无偏音,确定完整的调式类型。
除上述常规性的方法以外,如果遇到乐曲只有四个调式音,宫、角音不全,通常确定其是采用了有宫音的那一调式。如果调式中有偏音,存在多种调式可能性时,选择偏音相对少,偏音处于较次要结构位置的那一种调式。此外,分析还常常要结合乐曲所属区域的音乐风格特点来进行。
上面是分析五声性调式的一般方法,这些对于大多数民族乐曲的调式分析是可行的。但音乐中存在许多复杂现象,特别是民歌受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会带给调式分析一些困难。总之,五声性调式的明确法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问题,学习时应把主要目标放在掌握一般的常规的分析方法上。
第七节调关系及转调
一、调关系
调与调的关系有远近之别。调关系的远近,主要取决于两调之间共同音、共同和弦的多少。两调的共同音、共同和弦越多,关系越近;反之,则越远。关系较近的调色彩对比自然而平和;关系较远的调色彩对比突出而鲜明。如:
例5-32
上例中,C大调与a小调两音阶的音与和弦都相同(仅音级不同),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较近;而C大调与A大调两音阶中只有四个共同音,且没有一个和弦是相同的,所以它们的关系较远。
1.近关系调、远关系调在实践中,两调关系的远近可通过调号的差别来判断,差别越大的调关系越远。调号相同或相差一个升降号的调称作近关系调。调号相同的调包括平行大小调或同官系统调;相差一个升降号的调包括上方纯五度的属调、下方纯五度的下属调以及它们的平行调或同宫系统调。如下图所示:
例5-33
如果主调是C大调,它的近关系调如下:例5--34
各近关系调的主和弦均是主调的自然三和弦。例S一35
如果主调是C宫调,它的近关系调如下:
调号相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属于远关系调。远关系调有程度上的区别:相差两个升降号的调称为二级关系调,如C大调与D大调;相差三个升降号的调称为三级关系调,如C大调与A大调。在基础乐理的范围内,调号相差越多的调关系就越远,如B大调与6G大调,它们的调号相差11个升降号,所以关系很远。
2.同主音大小调及其关系
主音相同的大调和小调叫做同主音大小调,也叫同名大小调。如C大调与c小调。例5-37
同主音大小调的关系是:
(1)调式主音(1级)、下属音(Ⅳ级)、属音(V级)相同;
(2)调式中音(11级)、下中音(V1级)、导音(Ⅶ级)不同;
(3)调号不同:小调的调号比大调多三个降号或少三个升号;
(4)各级和弦的结构均不同:大调的三个正三和弦都是大三和弦;小调的三个正三和弦都是小三和弦。如:
例5-38
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号相差三个,且没有任何共同和弦,为远关系调。虽然同主音大小调的关系较远,但是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和声调式或旋律调式由于Ⅵ级和Ⅶ级的变化,分别向同名调式转化,而体现出色彩上的相互渗透。
例5-39
从上例可见,在同主音大小调音高不同的三个音级中,决定大、小调式的是Ⅲ级。大调式的主音与Ⅲ级音是大三度;小调式的主音与Ⅲ级音是小三度。Ⅵ级和Ⅶ级是可变的,它们的变化对调式色彩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影响调式的性质。
3.同主音民族调式及其关系
主音相同、宫音不同、调号不同的民族调式叫做同主音民族调式。下例是以C为主音的五声调式音阶:
例5-40
从上例可见,同主音五声调式关系是:
(1)主音相同;
(2)宫音不同:相邻两个调式都是角音与宫音的变换;
(3)调号不同:它们调号的差别从一个升降号到四个升降号不等,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远、近之别。如同主音的宫调式与徵调式是近关系调,与商调式、羽调式、角调式却是远关系调。
二、转调
音乐作品中,从一个调进行到另一个调叫做调的转换。转调既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增加了乐曲在调式色彩上的对比,又是发展乐思的重要手段之一。
转调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从调的关系看,可分为近关系转调和远关系转调;从时间看,可分为离调和转调;从转调方法看,可分为逐渐转调、模进转调和突然转调等。1.离调
由主调临时转换到副调,在副调上不作巩固和停留,随即回到主调的转调方式叫做离调。离调的特点是:时间上是短暂的,调性上是过渡性的,一般出现在音乐段落的中间部分。一般情况来讲,当自然调式中出现一个变音(即调式外音),若将该音作为副调的临时导音解决到临时主音的过程即形成离调,临时主音常常是主调的自然音级。如:
例5-41
从上例可见,以主调的Ⅱ、Ⅲ、Ⅳ、V、Ⅵ级为临时主音的调,均为主调的近关系调。向近关系离调是最常用的方法。
例5--42
上例中主调是G大调。第4小节出现一个临时的#C音,且上行到上方小二度的D音,此过程可看作是临时导音向临时主音的解决,音乐转换到副调D大调,随后即回到主调G大调,并结束乐曲。
2.转调
与离调相比,转调的特点是明确地结束在新调上。大小调的转调方法有三种:逐渐转调、模进转调和突然转调。
逐渐转调是指通过前后调的共同因素(共同音、共同和弦、中间调等)作为中间环节进行到新调的转调手法。如:
例5-43
上例中第1小节到第4小节是d和声小调,其中第3和第4小节的#cl音为和声小调升高的Ⅶ级音。第6小节的bl音被还原,表明旋律不在F调调高上,第7小节仍出现的8 cl音是前后调的共同音,第7小节的#91音为新调的特征音,最后结束在A大调上。
模进转调是指旋律片段按照某种格式(一定音高或节奏形成的模式)在不同音高(调高)上进行"衍变"的转调手法。如:
例5-44
上例中,前4小节的旋律为A大调,后4小节是前4小节旋律下行大二度的模进,故转到G大调。
突然转调是指不通过任何共同因素而直接转到新调的转调手法。这种转调法加强了前后调的色彩对比。如:
例5--45
上例中前4小节是a和声小调,第5小节处的调号为三个升号,在此转到A大调。前后调为同主音大小调,调式色彩对比鲜明。
我国民族调式常见的转调手法有两种:"变官为角"和"清角为宫"。这两种转调手法源于民间,它们与我国七声音阶中特有的"同均三官"现象有联系。所谓同均三宫,是指在同一个七声音阶中有三个大三度,即存在三种官音的可能,确定不同的大三度便确定了不同的宫音。
例5-46
所谓变宫为角,是指把前调的变宫音当作后调的角音,转到上属宫系统调的转调手法。前调的变宫音出现后,宫音不再出现,即以变官音取代了宫音,而使宫角大三度发生了转移。如:
例5-47
此例两次运用变官为角的转调方法,从D商(C官)转到E羽(G宫),再转到A徵(D宫)。第6小节,主调C宫的变宫音bl,作为新调的角音,转到上属G宫系统调;第8小节,G官的变宫音#fl,又作为新调的角音,转到上属D官系统调。
所谓清角为宫,是指把前调的清角音当作后调的宫音,转到下属官系统调的转调手法。前调的清角音出现后,角音不再出现,即以清角音取代了角音,而使宫角大三度发雄了转移。如:
此例运用清角为宫的方法,从B商(A宫)转到E商(D官),最后回到B商。第6小节处前调的清角音作为后调的宫音,转到D宫调。
在分析民族调式的转调中,需特别注意宫角大三度的转移,宫角音高发生变化就表示宫系统的改变,亦即转调。
例5-49
此例中,宫角大三度从"6D-F"转移到"6E-G",调高即从6D宫转到6E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