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调体系的调式与音阶

大、小调体系的调式与音阶
大调和小调,是西方音乐广泛使用的调式。自17世纪末,大小调理论被确立以来,已逐步形成了在自然大、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和声调式、旋律调式;在C大调基础上,按照五度循环规律,构成了各种升号调、降号调;在十二平均律范畴内,形成了等音调、半音音阶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大调和小调是总称,它们分别包括自然大调、和声大调、旋律大调和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等。
一、大调式
由七个音级组成的,I级音(主音)与Ⅲ级音之间为大三度音程的调式,称为大调式。
大调式的工、Ⅲ、V级是稳定音级,这三个音级构成的主和弦为大三和弦,具有明亮清朗的色彩。
任何大调式的主音均为l级,它在首调唱名法中唱作d0。
大调式的调名根据主音音名确定,调名中的字母统一用大写字母,如C大调、B大调等。
大调式包括自然大调式、和声大调式、旋律大调式三种类型。其中自然大调是大调式的基础,和声大调式与旋律大调式是它的变体。
1.自然大调
包含了五个全音、两个半音,调式音阶各音级之间从第工级到第Ⅶ级依次按照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关系排列的音高组织,叫做自然大调。
自然大调的Ⅲ级一Ⅳ级和Ⅶ级一l级之间形成半音关系,音阶结构实际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四音音列组成,两个音列中间由大二度连接。
例5--2
自然调式的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所构成的均为大音程,其色彩一般较明亮。因此,大音程可视为大调的色彩音程。
每个音级按其同主音的关系确定独自的名称,并且不同的音级在调式中的作用和意义各不相同:
1--主音:调式中最稳定的、起核心作用的音(往往成为乐曲的结束音)。
Ⅱ--上主音:主音上方二度音。由于它是属音上方五度音,因而又被称为重属
音。它是倾向于主音或上方邻音(中音)的一个不稳定音。
Ⅲ--中音:主音与属音中间的音。它是调式中起稳定作用的音级之一。
Ⅳ--下属音:主音下方纯五度的音。它是调式的骨干音之一,与主音和属音一同被称为正音级。但它在调式中不具稳定性能,是向下方小二度邻音(中音)倾向的一个不稳定音。
V--属音:主音上方纯五度的音。它也是调式的骨干音,是三个调式正音级之
一,在调式中起稳定作用,对主音的支持最为有力。
Ⅵ--下中音:主音与下属音中间的音。它是向下方邻音(属音)倾向的一个不稳
定音。
Ⅶ--导音:主音下方二度的音。它是强烈倾向于上方小二度邻音(主音)的一个
不稳定音。
除了认识上述调式音级名称外,还应该认识每个音级所具有的含义。
(1)稳定音级与不稳定音级
调式中的l、Ⅲ、V级被称为稳定音级;Ⅱ、IV、Ⅵ、Ⅶ级被称为不稳定音级。稳定音级与不稳定音级体现了调式内部倾向和被倾向的关系,是调式内部聚合力的表现形式。
就调式中的单个音而言,不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显露出以二度音程原则自然地进行到稳定音的倾向;就调式音程而言,又形成了由含有不稳定音构成的音程向由稳定音构成的音程进行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或进行,称为"解决"(有关"解决"的问题,本章第四节还有进一步论述)。
(2)正音级与副音级
调式中的工、Ⅳ、V级是正音级,Ⅱ、Ⅲ、Ⅵ、Ⅶ级是副音级。正音级相当于调性的框架音,对明确调性,显现调性具有一定的作用。在音乐作品中,正音级往往被置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如,它们出现的次数较多,或处于重要的节奏、节拍位置等等。副音级与主音的音程正是调式色彩性音程,因此,副音级起着调式色彩的作用。
2.和声大调
在自然大调的基础上将第Ⅵ级音降低半音,即为和声大调。由于Ⅵ级音的降低,Ⅵ级和Ⅶ级之间形成增二度音程,并使Ⅵ级音向V级音进行的倾向性加强,主音和Ⅵ级音之间形成了小六度音程,使得调式含有一定程度的小调色彩,这是和声大调的特点。例5-3
3.旋律大调
在自然大调基础上将第Ⅵ级和第Ⅶ级都降低半音,即为旋律大调。旋律大调只用于下行进行中,其上行音阶与自然大调相同。旋律大调也含有一定程度的小调色彩。
例5-4
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中被降低的音级,都用临时变音记号标记,不列入调号。
在三种形式的大调式中,用得最多的是自然大调,其次是和声大调,旋律大调产生较迟,用得较少。但和声大调及旋律大调由于Ⅵ级或Ⅶ级的变化,不同程度地渗进了小调性质,因此有特殊的色彩和风格。
二、小调式
小调式也由七个音级组成,调式的稳定音级与大调相同,也是工、Ⅲ、V级,但主三和弦为小三和弦。因此具有暗淡柔和的色彩,适于表现含蓄、忧郁等音乐情绪。
小调式的主音也是l级,但与大调不同的是,它在首调唱名法中唱作la。小调式的调名同样根据主音音名来确定,调名中的字母常用小写字母,如a小调,b小调,f小调等。
小调式也包括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三种类型。1.自然小调
自然小调是小调式的基本形式,其调式音阶各音级之间的关系从第工级到第Ⅶ级依次按照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关系排列。这个音阶的特点是Ⅱ级一Ⅲ级和V级一Ⅵ级之间是半音关系,其他相邻的音之间都是全音关系。
在跏丘一暑
自然小调的主音与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所构成的均为小音程,具有暗淡柔和的色彩。因此,小音程可视为小调的色彩音程。
2.和声小调
将自然小调的Ⅶ级音升高半音,即为和声小调。
由于Ⅶ级音的升高,Ⅵ级和Ⅶ级之间形成增二度,Ⅶ级到工级由自然小调的大二度变成度,使Ⅶ级进行到工级的倾向性增强。
从主音到导音是大七度,这是大调色彩音程向小调的渗透。因此,和声小调比自然小调有着不同的调式色彩。
3.旋律小调
将自然小调的Ⅵ级和Ⅶ级都升高半音,使其音阶上方四音列与自然大调相同,调式具有了一定的大调色彩。下行时,要将Ⅵ级和Ⅶ级还原,形同自然小调。
例5-7
小调的三种形式都较常见,尤其是和声小调,由于Ⅶ级音的升高,形成了导音对主音的强烈倾向性,并产生了与自然大调相同的主音与导音间的大七度音程,使得它在色彩上含一定大调性,表现性能比其他两种小调式更强烈,因此在音乐创作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旋律小调通常不作为一种独立的调式形式,而是在小调性的作品中,为体现旋律的流畅和色彩的变化穿插用于和声小调或自然小调中。
三、平行大小调
在大小调体系中,音列相同,主音高度不同的两个调,称为平行大小调。
平行大小调两调主音之间的音高关系为4',--度。如C大调的平行小调为其下方小三度的a小调;反之,a小调的平行大调为其上方4"--"度的C大调。其余类推。
例5-8
平行调由于两调使用共同的音级,音列关系也相同,仅调式级别不同,故关系非常密切,因而又被称为关系大小调,两调之间的转换自然而平滑。例如:
第三节调号、升种调、降种调、等音调
前面讲过,在一个八度内包含有十二个高度不同的音,这十"音都.作为任何调式的主音说,同一种调式可以在十二个不同的高度演奏或演唱。那么,怎么标记和识别不同高度的各种调式呢?用一种能直接表示调的主音高度的符号,即调号。
一、调号
五线谱和简谱都有调号。在简谱中,调号以写于乐曲前左上方的l=C、1=6D这样的符号来表示,它明确地指示出唱名为d0的音的准确高度。识别起来比较简便。
五线谱的调号是以写于谱号右边的升号或降号来表示的。
我们知道,各种调式都有其独自的结构。比如自然大调的音阶结构是按"全(大二度)全半(小二度)全全全半"的关系排列的,当把这种调式的主音确定在C上时,调式的七个音级正好是C、D、E、F、G、A、B七个基本音级,不需要升高或降低任何音级就组成了一个自然大调式,即C自然大调,它不需要升号或降号作调号。而要在其他高度上形成自然大调式,必然要升高或降低某些基本音级以调整音级关系,使之符合调式结构。这些所需要升高或降低的变音记号,写在谱号右方,就是这个调的调号。如以G为主音,构成自然大调音阶,其结构应为"全全半全全全半",而自G开始依次排列基本音级音名,发现第Ⅶ级F音必须升高半音,才能与自然大调结构相符,那么,把这个升号写在谱号右边第五线上就成为该调的调号。
一般而言,五线谱的调号总是只用同类的变音记号,要么只用升号,要么只用降号。因此,调就被分成了升种调和降种调两类。
二、升种调
调号用升号来表示的就叫升种调。
升种调是以C调为基本调,由C大调的主音出发,向上纯五度循环移位,即以一调的属音为另一调的主音而产生的。
例如,将C大调主音上方纯五度属音G作为主音,按照"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音阶
结构顺次排列调式各音,即构成一个升号的G大调。同样,如以G大调的属音D为主音,按大调音阶结构顺次i}{}列各音,又构成有两个升号的D大调。如此不断地将主音按纯五度向上移位,调号中的升记号也会依次按向上纯五度递增,逐步产生其他升种调。
升种调的升号排列顺序依次为:fa-d0-sol-re-la-mi一(i;各调调名顺次为:G-D-A-E-B一#F一#C。
例5-10
根据上例,可以得知升种调调号产生的规律是:把前调的Ⅳ级音升高半音后,新调的Ⅶ级音,即新出现的升号就是新调的Ⅶ级音(导音)。因此,在识别各升种号时,可将最后一个升号作为某自然大调式的导音,再推其上方小二度主音为何音知该调的调名。而要书写某升种调调号时,可反过来,先找出该调主音下方/Jx-度音,再顺次写升号序列直至此导音出现为止,该音处于升号序列的第几位,即可知有几个升号。.
三、降种调
使用降号作调号的调,叫降种调。
降种调也以基本调C大调的主音为起点,向下纯五度循环移位,即以一调的音为另一调的主音而产生的。
例如,将C大调的下属音F作为主音,按"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音阶结构顺列调式各音,第Ⅳ级音必然会降低半音,这样便构成了一个降号的F大调。同样以F大调的下属音68为主音,按大调音阶结构顺次排列各音,又会出现两个降号大调。如此不断地将主音按纯五度向下(或向上纯四度)移位,调号中的降记号也次按向下纯五度递增,逐步产生其他降种调。
降种调的降号排列顺序依次为:xi-mi-la-re-sol-d0-fa;调名顺次为:F一68一6E-oA一6D-oG一"C。
例5-11
降种调调号产生的规律是:把前调的Ⅶ级音降低半音后,作为新调的Ⅳ级音,即新出现的降号就是新调的Ⅳ级下属音。因此,识别各降种调调号时,可将最后一个降号作为某自然大调式的下属音,再推出其下方纯四度(或上方纯五度)主音为何音,即可知该调调名。更简便的方法是,将降号序列中倒数第二个降号视作主音,直接得知调名。如,五个降号的调,其降号序列为xi--mi--Ia--re--sol,倒数第二个降号为re,即6D音,该调号所示调式即为。D大调(F大调只有一个降号,需要单独记忆)。如要书写某降种调调号时,先依次写降号序列,直至该调主音在序列中出现,再加写紧随其后的一个降号即可。
四、小调调号
小调的调号与其平行大调相同。要确定某小调的调号,可先推出它的平行大调,该大调的调号就是所需小调的调号。比如,要找d小调的调号,先找出其上方小三度的平行调F大调,其调号为一个降号,d小调的调号也为一个降号。
小调也分为升种调和降种调两大类。列表如下:
五、等音调及调的五度循环
在十二平均律中,由于等音的存在,调与调之间存在着同音异名关系。调式名称、调号和记谱不同的两个调,即等音调,例如B大调和"C大调:
例5-13
还有"G大调与8 F大调互为等音调,6D大调与8 C大调互为等音调,等等。
我们已知,升种调和降种调是以基本调C大调为起点,向上、下纯五度逐一产生而来。这种将调式按照纯五度关系不断地进行排列,称为调的五度循环。
根据调的五度循环规律,在七个升号和七个降号的范围之内,可以产生三对等音调,一是五个升号与七个降号的两调、二是六个升号与六个降号的两调、三是七个升号与五个降号的两调。即
6C大调一B大调;6G大调=8F大调;6D大调一#C大调
根据上例可见,五度循环圈中任何相邻的两个调都相差一个升号或一个降号。另外,按调的五度循环理论,无论升种调还是降种调,在七个音级都升高或降低后,仍可继续生成多于七升七降的调,如八个升号(重升F)的"G调、九个升号(含两个重升号)的8 D调,或八个降号(重降B)的6F调、九个降号的砧8调等等。但这些使用重升号或重降号的调因调号过多、过繁,并都能用调号较少的等音调所代替,故在实际音乐作品中很少使用。
由于升号调和降号调的色彩存在着差异,因此,等音调虽然音高相同,可在音乐中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和性能。
第四节大、小调式中的音程与和弦
音程的概念在音乐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要依附于某种调式,在调式的制约下发挥其表现作用,体现它在调系统中的功能意义。
分享 :
限时免费
立即开启线上经营